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0章 探春信:海疆诉孤 (3 / 6)

作者:陛尊居士 最后更新:2025/9/27 19:02:06
        宝玉的脑海里,浮现出周琼的模样——去年探春成婚时,他见过这位年轻的将军,身材挺拔,穿着银白色的盔甲,眼神明亮,说起话来温文尔雅,待人接物也极有礼数。当时他还拉着周琼的手,郑重地说:“三妹妹性子要强,却是个苦命的,以后在海疆,还请你多照顾她。”周琼当时笑着点头:“二爷放心,我定会待探妹妹如珍宝。”可如今,信里的字里行间,都透着探春的孤苦,想来周琼定是出了什么事。

        信读到一半,宝玉的手指忽然顿住了——信笺上有一处墨痕明显晕开了,晕开的范围不大,却能清晰地看出是水滴落在纸上的痕迹,想来是探春写信时,眼泪不小心掉在了纸上。他凑近信笺,仔细看着那处的字,只见上面写着:“上月初三,倭寇突然来犯,沿海的几个村落都被烧了。周郎身为副将,自当率军迎敌,临走前他握着我的手,说‘探妹妹,等着我回来,等战事平定了,我就带你去看日出,去捡贝壳’。我在府里等了三天三夜,每天都站在门口望,可等来的,却是他盖着白布的灵柩。”

        “灵柩”两个字,像两把尖刀,狠狠扎在宝玉的心上。他手里的信笺微微发抖,眼泪不受控制地涌了上来,模糊了信上的字迹。他仿佛能看到探春站在海疆的寒风里,望着远处的海面,从日出等到日落,眼神从期待变成焦急,再变成绝望;仿佛能看到她扑在灵柩上,哭得撕心裂肺,却连一句安慰的话都没人说;仿佛能看到她独自一人坐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对着周琼的遗物,一夜一夜地发呆。那个素来要强、从不轻易示弱的妹妹,在千里之外的海疆,失去了唯一的依靠,该是何等的绝望。

        3.宗族逼困:嫁妆成祸根

        探春在信中,用了大半的篇幅,详细说起了周郎死后,夫家宗族的刁难,字迹比前面的更歪斜,墨痕也更杂乱,想来写这些话时,她的情绪格外激动。“周郎走后,他那些叔伯兄弟,像是变了个人似的。头七刚过,三叔父就带着几个人来府里,说我是外姓人,不该占着周家的产业,要我把周郎的书房、库房都交出来。我跟他们争辩,说周郎是为国捐躯,这些产业本该由我保管,可他们哪里肯听,只说‘妇道人家懂什么,这些东西交给我们,才能保住周家的脸面’。”

        宝玉读到这儿,忍不住攥紧了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指甲深深嵌进了掌心。他想起探春的嫁妆,那是贾母和王夫人亲自为探春准备的,光是上等的绸缎就有一百多匹,有杭州的云锦、苏州的缂丝,还有几匹是宫里赏下来的明黄色缎子;珠宝玉器也装了满满四箱,有祖母绿的手镯、红宝石的戒指,还有一支成色极好的赤金步摇,是探春小时贾母给她的;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田产、店铺的地契,都是为了让探春在夫家能有底气。可如今,这些东西竟成了别人觊觎的对象。

        “后来他们见我不肯交产业,就换了个法子,说周郎的抚恤金该归宗族所有,要我把官府送来的抚恤金拿出来,由他们‘统一分配’。我自然不肯,那抚恤金是周郎用命换来的,是我以后生活的依靠,怎么能给他们?可他们却天天来府里闹,有时还堵在门口,对着来往的人说我‘不孝’‘贪财’,把我气得病倒了好几日。”探春的字里行间,满是委屈与愤怒,宝玉仿佛能听到那些宗族子弟的刻薄话语,能看到他们围着探春,指手画脚、唾沫横飞的模样,心里又是心疼,又是气愤。

        更让宝玉揪心的,是信里接下来的内容:“昨日,三叔父又带着人来了,这次他们更过分,说我带来的嫁妆是‘周家的私产’,要我今日就清点出来,交给族里掌管。我跟他们吵了起来,说嫁妆是我贾家带来的,跟周家没有半分关系,可他们却说‘你既嫁入周家,就是周家的人,你的东西自然也是周家的’。三叔父还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守着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不如交给族里,我们还能给你寻个好归宿’——我后来才知道,他们所谓的‘好归宿’,是想把我嫁给邻县的一个老员外,那老员外都六十多岁了,还死了两任妻子,他们不过是想从中得些彩礼罢了。”

        宝玉的眼眶彻底红了,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信笺上,与探春留下的墨痕重叠在一起。他想起探春小时的性子,那样骄傲,那样要强,连在大观园里跟丫头们下棋,输了都要不服气地再来一局;后来她管家,面对府里的老嬷嬷们的刁难,也是条理清晰地一一反驳,从不含糊。可如今,她在海疆的孤宅里,却要受这样的屈辱,连自己的嫁妆都保不住。若是往日里,贾府还在,贾母定会派人去海疆,为探春撑腰;王夫人也会写信给海疆的官员,让他们关照探春。可如今,贾府早已败落,他自身难保,连派人去海疆帮衬妹妹都做不到,只能眼睁睁看着妹妹受委屈。

        探春在信中,还说起了自己如今的困境:暮色如墨,顺着周郎生前书房那斑驳的槅扇缓缓流淌,将窗棂外翻涌的海雾都染成了青灰色。雕花紫檀木榻上,春桃蜷缩成小小一团,粗布棉被被她无意识攥得发皱,褶皱里藏着岁月的沧桑。她两颊烧得通红,如同晚霞落在苍白的脸上,额角沁出的汗珠却在咸涩的海风里凝成冰珠,晶莹却又透着刺骨的寒意。

        我用帕子蘸着铜盆里的温水为她擦拭,触到她滚烫的皮肤时,指尖都跟着发颤。那温度仿佛要灼伤我的手,又似要将我的心也一同点燃。自出了金陵,随身带的药材早因海上风浪损耗大半,如今只剩些寻常薄荷陈皮。熬药时,那小小的火炉在海风的肆虐下,火苗忽明忽暗,仿佛随时都会熄灭。熬出的药汤泼在青砖地上,连药香都被海腥味冲得七零八落,消散得无影无踪。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