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基地的通讯器传来了总部的消息:“星际生态联盟决定,在雾沼星举办第一届‘星际共生论坛’,邀请所有加盟星球的研究团队分享共生案例,同时启动‘星环共生计划’——将雾沼星的多层共生体系作为模板,为其他极端环境星球提供生态搭建方案。”
181风澈的迷雾探险笔记·星环之网
这个消息让所有人都兴奋不已。接下来的一个月,基地进入了紧张的筹备阶段。风澈和苏野负责整理雾沼星的共生数据,将每一层共生链的细节、物种特性、监测数据都整理成图文并茂的报告;凌霜和秦洲则合作设计“星环生态展示区”,将来自不同星球的共生物种按照生态功能分区种植,形成一个微型的“星际共生博物馆”;赵研究员和王玲则负责论坛的技术支持,搭建实时的生态数据展示系统,让参会者能直观地看到雾沼星生态的动态变化。
论坛举办的那天,雾沼星的晨光格外明媚。来自二十多个星球的研究团队齐聚基地广场,广场中央的全息投影循环播放着雾沼星的生态演变过程——从最初的荒芜,到散雾芦与雾沼麦的种植,再到热泉区、洞穴核心、雾林的探索,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共生”二字。
顾深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时,风澈的目光落在了广场边缘的“星环生态展示区”。那里,冰雾星的凝冰藻与雾沼星的散雾芦并肩生长,凝冰藻的冰晶反射着阳光,散雾芦的花朵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沼泽星的气根蕨与雾泉的浮净苔交织,气根从浮净苔中伸出,吸收着空气中的甲烷;光明星的光合苔与热泉的嗜热植物相邻,光合苔在阳光下高效产电,为嗜热植物提供恒温的生长环境……这些来自不同星球的物种,在雾沼星的土地上,形成了新的和谐。
论坛的研讨环节,风澈作为雾沼星团队的代表,分享了“洞穴共生核心”的发现过程。当他展示自己画册里的洞穴示意图、共生关系图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掌声。一位来自火山星的研究员激动地说:“我们星球的火山口也有类似的‘能量核心’,但一直无法稳定它的活性。你们的‘洞穴共生链’给了我们启发,或许我们可以用火山星的‘熔浆菌’与核心共生,调节核心的能量释放!”
凌霜则分享了冰雾星与雾沼星的物种合作案例。她展示了凝冰藻与散雾芦的共生数据:“凝冰藻分解雾黏菌的效率达到了90%,同时散雾芦为凝冰藻提供了稳定的湿度环境,两者的存活率都比单独种植时提高了60%。这种跨星球的物种合作,为生态搭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秦洲的分享则聚焦在“菌根网络”技术的应用。他展示了气根蕨的菌根网络如何将能量传递给周围的植物:“在沼泽星,这种技术能让湿地植物的生长速度提高50%;在雾沼星,它与热泉菌的结合,让热泉的能量利用率提升了40%。未来,我们可以将这种技术推广到更多星球。”
论坛的最后一天,所有参会团队共同签署了《星际共生公约》,承诺共享共生研究数据,合作解决极端环境星球的生态问题。风澈作为雾沼星团队的代表,在公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当他放下笔时,凌霜递给他一个精致的礼盒:“这是冰雾星的‘冰晶画册’,用冰晶藻的纤维制成,遇水会显现出冰雾星的生态图案。我们希望,它能和你的画册一起,记录更多星际共生的故事。”
风澈打开礼盒,里面的冰晶画册泛着淡淡的蓝光。他轻轻翻开,画册的第一页显现出冰雾星的雪景——一片片凝冰藻在雪地上生长,与冰层中的微生物形成了美丽的图案。他抬头看向凌霜,又看了看周围的伙伴们,心中充满了温暖。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