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新的问题出现了:氧泡藻需要光照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地下湖泊位于冰层之下,只有少量的光线能透过冰层,根本不足以支撑氧泡藻的生长。“我们可以用炽光藻的发光原理!”风澈突然说,“在火山星时,炽光藻能在黑暗中发光,我们可以提取它的发光基因,导入氧泡藻中,让氧泡藻在黑暗中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赵研究员立刻联系总部,请求发送炽光藻的发光基因序列。两小时后,基因序列传输完毕,周明和王玲在临时实验室里,用基因编辑设备将发光基因导入氧泡藻的细胞中。当编辑后的氧泡藻被投放到地下湖泊时,奇迹发生了——藻液开始发出微弱的蓝光,随着时间的推移,蓝光越来越亮,湖水中的气泡也越来越多,含氧量以每小时0.5mg/L的速度回升!
“成功了!”24小时后,含氧量恢复到了7mg/L,暖穗麦的叶片重新变得翠绿,水绵苔的白化现象也停止了,湖底的噬氧藻因为氧气充足,繁殖速度明显减慢。风澈在画册上画下了这一幕:湖水中的氧泡藻发出蓝光,气泡围绕着暖穗麦的根系,旁边标注“第二层共生:氧泡藻(发光基因)+暖穗麦+水绵苔”。
就在团队以为危机已经解除时,新的麻烦又找上门来。第十天晚上,冰雾星突然刮起了强烈的“冰雾风暴”,风速达到了每秒30米,冰雾中的酸性微粒浓度是平时的5倍,临时生态站的防水布开始出现破损,棚顶的金属支架被腐蚀得越来越薄,随时可能坍塌。
“风暴会持续12小时!”慕容冷越盯着气象监测仪,声音里满是焦虑,“我们的生态站根本抵挡不住这样的风暴,必须立刻加固!但外面的温度已经降到了-60℃,出去加固的人会有生命危险!”
风澈看着棚外呼啸的冰雾,突然想起晶鳞藤的鳞片能反射酸性微粒。他翻开花册,指着晶鳞藤的鳞片图:“我们可以用晶鳞藤的鳞片编织成防护网,覆盖在生态站的棚顶和四周!鳞片的反射能力能挡住酸性微粒,而且藤蔓的韧性能抵抗风暴的冲击!”
林霜立刻补充:“晶鳞藤的藤蔓在风暴的刺激下,生长速度会加快,我们可以把藤蔓的一端固定在生态站的支架上,另一端固定在远处的冰层断裂带上,让藤蔓像锚一样拉住生态站!”
团队立刻行动起来,冒着刺骨的寒风,将之前收集的晶鳞藤藤蔓和鳞片编织成一张巨大的防护网,覆盖在生态站的棚顶和四周。风澈和周明负责固定藤蔓的末端,他们的防寒服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头盔的防雾涂层已经完全失效,只能透过模糊的视野勉强工作。当最后一根藤蔓固定好时,风暴达到了顶峰,防护网被吹得剧烈晃动,但藤蔓的韧性让它始终没有断裂,鳞片反射着冰雾的光芒,像一层银白色的铠甲,保护着生态站。
12小时后,风暴终于平息。当团队走出生态站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惊呆了:防护网虽然有多处破损,但生态站的主体结构完好无损;晶鳞藤的藤蔓在风暴中生长了近10米,根系深深扎进冰层,将生态站牢牢固定在地面上;更让人惊喜的是,防护网上的鳞片在风暴的摩擦下,分泌出更多的黏液,这些黏液顺着防护网流下,在生态站周围形成了一层厚厚的保护膜,能更好地抵抗未来的冰雾腐蚀。
风澈在画册上画下了风暴后的生态站:银白色的防护网覆盖在棚顶,晶鳞藤的藤蔓像手臂一样拉住支架,周围是厚厚的黏液保护膜,旁边标注“第三层共生:晶鳞藤防护网+生态站”。林霜看着他的画,感慨道:“这就是冰雾星的生存智慧,植物和植物共生,植物和人类共生,只有相互依靠,才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活下去。”
接下来的一个月,团队在冰雾星建立了永久生态站。他们在冰层上开了多个窗口,让暖穗麦的茎秆伸出水面,接受阳光的照射;在生态站周围种植了大量的晶鳞藤,形成一道天然的防护墙;在地下湖泊中投放了更多的氧泡藻,确保含氧量稳定;还在湖底种植了从沼泽星带来的浮净苔,用来净化水质,吸附水中的杂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