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后,钻探杆终于可以继续下降了。扫描仪显示,晶鳞藤的根系已经沿着冰楔生长,像一张绿色的网,将冰楔和周围的冰层紧紧粘在一起,裂纹不仅没有扩大,反而在黏液的作用下逐渐愈合。当钻探杆终于穿透80米厚的冰层,接触到地下湖泊的液态水时,团队里爆发出一阵欢呼——湖水是淡蓝色的,清澈见底,透过钻探杆的摄像头,能看到湖底生长着一片片绿色的水草,还有一些像萤火虫一样的生物在水中游动。
“检测湖水成分!”赵研究员的声音带着激动,“如果水质符合标准,我们就可以投放暖穗麦的种子,开始种植了!”王玲将检测探头通过钻探杆放入湖中,屏幕上的数据很快跳了出来:水温11℃,pH值6.8,含氧量8mg/L,重金属含量低于0.01mg/kg,完全符合暖穗麦的生长要求!
风澈迫不及待地打开种子箱,取出暖穗麦的种子——这些种子是用火山星的焰麦和沼泽星的沼稻杂交培育的,既能抗高温,也能耐受一定的低温,颗粒饱满,呈淡金色。他和周明一起,将种子和晶鳞藤的黏液混合(黏液能保护种子不被低温冻伤),通过播种器投放到湖水中。
接下来的几天,团队在冰层上搭建了临时生态站,通过钻探孔监测暖穗麦的生长情况。让人惊喜的是,暖穗麦的种子在湖水中仅用三天就发芽了,嫩绿的芽尖顶着种子壳,从水中探出头来,根系则向湖底延伸,很快就和湖底的水草缠绕在一起。
175冰雾共生:风澈的极寒探险笔记
“暖穗麦和湖底的‘水绵苔’形成了共生关系!”王玲看着监测屏幕,兴奋地说,“水绵苔的叶片能分泌一种促进根系生长的物质,而暖穗麦的根系能为水绵苔提供氮元素,两者相互促进,生长速度比预期快了一倍!”
风澈的画册又多了新的内容:他画了地下湖泊的截面图,湖底是绿色的水绵苔,中间是生长的暖穗麦,水面上是厚厚的冰层,冰层中是晶鳞藤的根系,旁边标注“冰雾星第一层共生:暖穗麦+水绵苔+晶鳞藤”。林霜看着他的画,笑着补充:“等暖穗麦长到一定高度,我们可以在冰层上开个窗口,让它的茎秆伸出水面,接受冰雾星微弱的阳光,这样就能更快成熟了。”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第七天早上,生态站的警报突然响了起来,监测显示,地下湖泊的含氧量正在快速下降,从8mg/L降到了4mg/L,暖穗麦的叶片开始发黄,根系也变得脆弱,湖底的水绵苔更是出现了大面积的白化现象。
“是‘噬氧藻’!”林霜看着显微镜下的水样,脸色发白,“这种藻类在低温的淡水中很常见,繁殖速度极快,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而且它分泌的毒素会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我们投放暖穗麦时,没有检测到噬氧藻的存在,可能是钻探时的震动,把湖底深处的噬氧藻孢子唤醒了!”
风澈看着监测屏幕上不断下降的含氧量,心里一阵着急。他翻开花册,快速浏览之前的笔记,当看到沙丘星的沙晶花能释放氧气时,突然想起一种植物:“氧泡藻!我们在沼泽星的厌氧水体里见过,它能在低氧环境下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而且它的细胞壁能抵抗毒素!种子箱里应该有样本!”
周明立刻从种子箱里找出氧泡藻的样本,这些样本是用密封的玻璃管保存的,里面的藻液呈淡绿色,含有大量的气泡。王玲立刻对氧泡藻进行耐低温测试:“氧泡藻能在0℃以上的环境中存活,而地下湖泊的水温是11℃,刚好适合它生长!而且它产生的氧气会以气泡的形式附着在叶片上,能直接被暖穗麦吸收!”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