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午后,周明在整理青铜碎片样本时,发现一块碎片的背面刻着微小的植物图谱。图谱上的植物有着红色的根须和银色的叶片,与“星际智慧图谱”中记载的“星盟母星原生作物——赤晶稻”高度相似。“这说明三星堆先民不仅培育过‘原始种子’,还尝试过种植星盟作物!”周明激动地调出数据比对,“碎片的碳十四检测显示,这块碎片的年代比之前发现的晚了一百年,或许是三星堆文明衰落前最后的尝试。”
王玲立刻联系远古观察员。这位星盟的远古使者通过全息投影现身,看到植物图谱时,银白色的身影泛起波动:“这是星盟的‘文明适配作物’,只有当一个星球的生态系统与星盟达到共振时,才能成功种植。3200年前,三星堆枢纽的能量突然衰减,赤晶稻因失去能量供给而灭绝。”
“现在枢纽重新激活,我们能重新培育赤晶稻吗?”王玲问。
“理论上可以,但需要‘星盟原生土壤样本’。”远古观察员的声音带着一丝迟疑,“不过,赤晶稻的种植需要消耗大量枢纽能量,而且可能会对地球的原生生态造成影响。星盟理事会曾禁止在低等文明星球种植原生作物。”
王玲沉默片刻,调出地球的生态监测数据:“近百年来,地球的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很多古老作物品种已经灭绝。或许赤晶稻的种植不是‘入侵’,而是‘补充’——我们可以用三星堆的能量调节技术,构建隔离种植区,既保护地球生态,又能研究星盟作物的培育方法,为其他文明提供参考。”
远古观察员的身影闪烁了几下,似乎在与星盟理事会沟通。几分钟后,他传递出同意的信号:“理事会批准了你的方案,星盟将提供赤晶稻种子和原生土壤样本。但你们必须每七天提交一次生态监测报告,一旦出现异常,立即终止种植。”
139星种破土时
一周后,星盟的运输船抵达三星堆。透明容器中,赤晶稻的种子泛着淡淡的红光,原生土壤则呈现出细腻的银白色。王玲带领团队在祭祀坑附近搭建了全封闭的生态种植舱,舱内的环境参数完全模拟星盟母星的生态条件,同时接入三星堆枢纽的能量管网,确保能量供给稳定。
播种后的第三天,赤晶稻就发芽了。红色的根须扎进银白色的土壤,银色的叶片在模拟星光下舒展。周明每天监测种植舱的生态数据,发现赤晶稻的根系能分泌一种特殊的酶,这种酶不仅能改良原生土壤,还能促进周围微生物的生长。“这简直是天然的生态调节器!”周明兴奋地展示数据,“如果能提取这种酶,或许能帮助冰封星带改善土壤环境。”
就在赤晶稻长势喜人的时候,“太白”天文台突然监测到异常能量信号。黑龙调出星图,发现信号来自银河系边缘的“荒芜星带”,那里是联盟尚未覆盖的区域。信号解码后,一段模糊的影像出现在屏幕上:一颗荒芜的星球表面,残存着巨大的石质建筑,建筑上的纹饰与三星堆的青铜纹饰有着惊人的相似,画面的最后,一个巨大的能量漩涡吞噬了整个星球。
“这是‘星盟失落档案’中记载的‘楼兰星’,”远古观察员的身影突然出现,语气凝重,“三千五百年前,楼兰星是星盟的农耕试验基地,他们成功培育出了‘高产星稻’,但因过度抽取锚点能量,导致星球生态崩溃,最终被能量漩涡吞噬。”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