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通常开始得很愉快,对方对这位来自东方的年轻企业家表现出的谦逊和对技术的尊重颇有好感。
然而,一旦话题深入至邀请他们回国或为黄河服务,气氛便急转直下。
多数人面露难色,然后礼貌的婉拒,送客。
一位在知名半导体实验室担任高级研究员的先生私下对何耀祖坦言:“何先生,我很欣赏您和您父亲的抱负。但现实是,我在这里有稳定的工作和生活,我的孩子也在此成长。更重要的是,我所从事的领域非常敏感,你既然找到我们就应该知道壁垒有多严重,就算是我们回去也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过几年,过几年如果情况好转我肯定会回去。”
“谢谢你的坦言相告!”
那些都不算什么,更直接的打击来自商业层面。
当他接触几家经营陷入困境、拥有特定精密制造技术的中小型企业时,对方一听是华资背景的收购意向,即便报价优厚,也往往遭到董事会或背后资本的断然拒绝。
对此陈胜拍着他的肩膀道:“年轻人,不是我们的钱不够,而是有些人宁愿把技术烂在手里,或者低价卖给其他欧美公司公司,甚至抵押给银行也不会卖给我们,因为我们是华国人,这就是现实。”
“胜叔,其实我知道的,不过是想试试。”
“正常,我刚过来的时候也是一样。”
“我觉得用我的身份去采购什么光刻机,也不会成功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