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系已经深入地下水脉了,普通的挖掘会破坏河岸的土壤结构,甚至可能导致支流改道。”王玲蹲下身,用pH试纸测试土壤的酸碱度,试纸立刻变成了淡红色,“土壤pH值已经降到5.6了,再拖下去,下游的浮净苔就会受影响。”
慕容冷越盯着探测仪的屏幕,手指在控制面板上快速调试:“我可以用‘定向根系切割器’——这是我上周改造的设备,能通过高频振动切断指定深度的根系,不会破坏周围的土壤。但需要有人在旁边实时监测pH值,确保切割后有机酸的分泌量下降。”
“我来监测。”王玲立刻打开采样箱,将便携式pH计的探头插入水中,“你动手的时候,我每隔三十秒报一次数据,一旦pH值开始回升,就说明切割有效。”
慕容冷越点点头,从工具箱里拿出定向根系切割器。这台设备比普通的切割器小巧,探头是特制的合金材质,能精准定位根系的位置。他将探头插入土壤,根据探测仪显示的根系深度,将切割深度设定为1.5米,然后按下启动键——切割器发出轻微的振动声,土壤表面的苔藓微微颤动,但没有出现任何塌陷。
“pH值5.6,稳定。”王玲盯着pH计的屏幕,声音沉稳。
“三十秒,切割深度1.2米。”慕容冷越的额角渗出细汗,他紧盯着探测仪,确保切割器只针对酸叶藤的根系。
“pH值5.7,开始回升!”王玲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兴奋。
“六十秒,切割完成!”慕容冷越按下停止键,拔出切割器,探头表面沾着几根暗红色的根系,“现在需要在切割处种植‘中和苔’——这种苔藓能吸收土壤中的有机酸,中和酸碱度。”
两人立刻分工:慕容冷越用小铲子在切割处挖开浅坑,王玲则将中和苔的幼苗小心翼翼地种进去,然后浇上适量的雾泉水。中和苔的叶片呈淡绿色,接触到酸性土壤后,叶片上立刻渗出一层薄薄的黏液——那是它在分泌中和酶。
忙完这一切,两人坐在河岸的石头上休息。晨雾渐渐散去,阳光透过雾叶树的枝叶,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王玲拿出保温杯,递给慕容冷越:“还有点玉米粥,你也喝点吧,刚才你一直没停手。”
慕容冷越接过杯子,喝了一口,甜糯的蜜豆在嘴里化开。他看着王玲专注地记录数据的样子,忽然想起第一次见她时的情景——那是在开拓者号补给船的舱里,她正蹲在地上,用放大镜观察雾沼菌的孢子,眉头皱得像现在一样,却在发现孢子的共生结构时,眼睛亮得像星星。
“你还记得咱们第一次合作吗?”慕容冷越突然开口。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