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实验室后,王玲立刻对热泉区的土壤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土壤中的硫化物含量较高,微生物活性也比其他区域强得多,最关键的是,这里的温度完全满足火绒菌的生长需求。林霜则拿着缠根霉的样本,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我们发现缠根霉的菌丝在温度超过30℃时,生长速度会明显减慢,而且它无法在硫化物浓度较高的环境中存活!”
“这简直是天助我们!”赵研究员拍了下手,“苏野,你负责培育火绒菌的菌种,我们带来的种子库里有火绒菌的孢子,你可以用热泉区的土壤作为培养基;风澈,你和林霜一起去热泉区,采集那种棕红色的昆虫,研究它们是否能与火绒菌形成共生关系;王玲,你继续研究火绒菌分泌的抑菌物质,看看如何能最大化它的效果。”
接下来的两天,苏野在新的实验室里培育火绒菌。他将火绒菌的孢子接种到热泉区的土壤中,然后将培养皿放在温度控制仪上,保持35℃的恒温。让人惊喜的是,仅仅过了24小时,培养皿中就长出了白色的菌丝,这些菌丝比在火山星时生长得更快,颜色也更鲜亮。
风澈和林霜则再次前往热泉区,这次他们带了更多的容器,采集了几十只棕红色的昆虫。回到实验室后,他们将这些昆虫放在装有火绒菌菌丝的培养箱里,观察它们的反应。起初,这些昆虫只是在培养箱里爬来爬去,但过了几个小时,它们开始用口器吸食火绒菌的菌丝分泌物,而火绒菌的菌丝则开始缓慢地缠绕在它们的腿部和背部。
“它们在相互适应!”林霜兴奋地说,“昆虫吸食火绒菌的分泌物,而火绒菌的菌丝附着在昆虫身上,可以借助昆虫的移动扩散到更远的地方,而且昆虫的身体温度比环境温度高2-3℃,能为火绒菌提供更适宜的生长温度!”风澈立刻在画册上补充:棕红色昆虫的身体上缠绕着白色的火绒菌菌丝,旁边标注“热泉虫:与火绒菌共生,提供温度与移动载体,吸食菌丝分泌物”。
三天后,火绒菌的培育终于取得了成功。苏野将培养好的火绒菌菌丝与热泉区的土壤混合,制成了一种特殊的“菌剂”。他们将这种菌剂喷洒在受缠根霉感染的种植区边缘,然后将采集到的热泉虫放在菌剂附近。
奇迹很快发生了。热泉虫带着火绒菌的菌丝,开始在种植区里爬行,它们的足迹所到之处,火绒菌的菌丝迅速生长,那些原本缠绕在雾沼麦根部的缠根霉,在接触到火绒菌的菌丝后,竟然开始慢慢萎缩、变黑。王玲用检测仪检测,结果显示,喷洒菌剂的区域,缠根霉的活性在24小时内下降了80%,而雾沼麦的根系则重新开始生长,枯黄的叶片也渐渐恢复了翠绿。
“成功了!”苏野激动地握住风澈的手,“我们还发现,火绒菌的菌丝不仅能抑制缠根霉,还能与浮净苔的根系形成共生关系!火绒菌为浮净苔提供硫化物转化后的养分,浮净苔则为火绒菌提供水分,两者相互促进,生长速度都比之前快了一倍!”
风澈的画册又添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他画了一幅“热泉-火绒菌-热泉虫-浮净苔-雾沼麦”的共生关系图:最下方是冒着热气的热泉,热泉周围是热泉虫,它们的身上缠绕着火绒菌的菌丝,火绒菌的菌丝与浮净苔的根系交织在一起,浮净苔的上方是茁壮成长的雾沼麦,旁边用红色的彩笔标注“第四层共生:热泉提供温度与硫化物→热泉虫携带火绒菌→火绒菌抑制缠根霉并滋养浮净苔→浮净苔滋养雾沼麦”。
就在团队为解决缠根霉危机而欢呼时,苏野突然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既然热泉区的温度适宜,我们可以在那里建立一个‘共生菌培育基地’,专门培育火绒菌和其他需要高温环境的微生物,这样以后再遇到类似的真菌危机,我们就能快速应对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